资是资,产是产
Contents
我们特别羡慕那些「有钱人」,原因是他们能买很多很多我们买不起的东西。
于是等到我们赚到了钱,无论是千把块钱或是万把块钱,我们就赶紧去买成一些东西,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消费主义」,还有人说:花掉的钱才是自己的,存在银行的钱是银行的。
什么是「消费主义」?消费主义的核心要义是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有钱人,像有钱人一样买这个、买那个。
我们需要理清楚一个概念:钱。以及我们如何客观的评定一个人有钱?
其实我们常用语境下的「钱」并不指的是钞票,试问谁能知道谁家有多少钞票呢?我们指的其实是「资产」:
你看这个人住哪里的房子,那个人开什么牌子的车子,他家里有什么好东西,等等等等,从这些物质条件上,我们来去判定这家人或这个人有钱。
什么是「资产」?
资是资,产是产。
「资」是那些能与他人持续交易的东西,例如钱可以去生利息,股票可以交易,货物可以买卖,以及我们的时间可以通过劳务的方式与他人交换,这也许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天资」了吧。
「产」则是那些已买到手、已成定局、很难再拿去市场上通过流通、交易的方式转成其他标的物的东西,例如逛商场买的衣服、杯子、手机、电脑,甚至是车、房。
我们说一个人有钱,其实是一个抽象概念,具象来分析,得综合来看 TA:有多少资 + 有多少产。
因此,一个人想要有钱、有资产,就有两个方向:
- 「资」的方面多多的
- 「产」的方面多多的
「资」是比较隐蔽的东西,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事物,「产」则比较张扬和外露。从人性上来看,人会更喜欢显摆,因此特别愿意在自己身上花大价钱来包装自己,以通过外部的“陈设”来证明「我有面子」「我很牛逼」。
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决策:「资」代表里子,「产」代表面子,竟然为了面子不顾里子死活,实在是愚蠢。
一个人在其固定的时间点上,「资」+「产」的总量是恒定的,「产」上投入的多了,「资」上必定投入的少。如果「产」上投入 100% 甚至贷款来投入(贷款相当于杠杆),就会把上层稍有流动性的资产吞噬,导致「资」上清零,「产」上却像个大款。「产」这个东西买到手就基本很难再出手了,就相当于砸自己手里了,手里的资产瞬间石化,没有了丁点儿的流动性,抗风险性极弱。为了面子,把里子搭进去,这就是驴粪蛋子两面光。
钱,这是一个抽象的综合概念,除了银行余额,已消费购买的房子、车子、包包、手机、杯子、牙刷,这都是「钱」的象征,毕竟,这都是“当初”自己花钱买的。
长期活在定义不清楚的世界简直是灾难,事实是,那些已经花掉的钱,已经变成你买回来的各种物件。那笔钱已经从你的手中彻彻底底的溜走了,永远不再属于你,因为你买到手的物件正在加速贬值。
什么是钱?当我们在谈论一个人“有钱”的时候,最好应该用狭义的对钱的定义,花掉的钱不是钱,能在未来持续保值甚至增值的钱才是钱。
Author Linsto Hu
LastMod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