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逐渐发现,在习得一项技能的过程中,眼睛,所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甚至在帮倒忙。

我对周云蓬了解的不多,但是他的《盲人影院》我真是格外的喜欢。

盲人,他们无法依赖视觉来生活,转而求助于听觉和触觉,在长期非视觉生活的过程中,他们在听觉和触觉上的感知力就比所谓视觉正常的人要“灵敏”很多,并且,想象力通常也会更丰富。

如果来打分的话,满分均为 100 分,视觉、听觉、触觉,当我们沿着一条热闹的街道漫步,收获到的信息有什么区别呢:

  • 视力正常的人:视觉 90 分,听觉 50 分,触觉 30 分。
  • 盲人:视觉 0 分,听觉 90 分,触觉 80 分。

这是我所臆测的得分情况,目的是想说明一件事情:

我们视力正常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一种极度依赖视觉的生活模式,而在听觉和触觉上,是存在相当大程度上的失真的。

严重依赖眼睛,而其他器官感知粗糙、不细腻,根本没有充分调度其他器官的工作特性,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而这个问题实际上影响了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比如我们中国人非常重要的一门科目:英语。我们长期的学英语的方式是「阅读式」的,看不到便说不出来。我能想象到一个中国人说汉语,假如是「阅读式」的,该是怎样的滑稽,更无法想象一个呱呱落地的娃娃用传统的语言学习方式如何做到五岁之前搞定一门语言。

语言的学习真有什么成人学习与婴幼儿学习两种模式吗?反正我不认同。相比较之下,我更认同“功夫英语”创始人龙飞虎先生的那套「泡脑子」的理论。

为什么有人发明出“成人有成人的学习方式,婴幼儿自有婴幼儿的学习方式”呢?

这是因为,对于成人来讲,已经过渡到视觉强依赖了,而其他器官的感知力,早已不像婴幼儿那样“充满欣喜”的、像个信号塔一样的接受信息了。

不仅仅是学习英语,小到发扑克牌、滑板,大到研究复杂的事物、做生意,要想做好,无不与全方位的感知有关,而不是依赖视觉提供给我们的信息。

什么是艺术?人们常认为音乐是艺术,绘画是艺术,难道物理不是艺术吗?数学不是艺术吗?我有一个很聪明的朋友,他研究生就读在清华的研究院,博士去了香港,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辅助的蛋白质设计,非常高精尖了,他有一次跟我说:你知道吗,其实不难,关键是有没有好的 sense。

sense 直译过来是「感觉」的意思,绝对不是指的视觉、触觉、嗅觉这种物理感觉,更多指的是:

手里有个事物,我们大脑对这个事物综合的感知度

我敢肯定,这种 sense,即使是闭着眼睛也能“闻”得到,甚至是,只有闭着眼睛,才能“闻”得妙。

我的书架上一直放着周云蓬的《春天责备》这部诗集,我想,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拿出一首品味品味,肯定像喝了普洱茶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