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应该准备一个空白文档,从现在做起,把我们每次埋怨别人的时刻以及事情概要记录下来,不用管孰是孰非,只管诚实记录就好。

例子

早上我去楼下买牛奶,结果突然有紧急的事情需要上楼处理,可是我又买了咖啡,于是,Ching姐主动请缨帮我去拿咖啡,Ching姐没带手机,我下意识担心她找不到地方,于是就顺手把手机给她了。

结果,各种原因吧,我进不去门了,我必须通过手机才能打开门,而手机不在我身边,于是,出事儿了。

说实话,那一刻,我的的确确有不快,我心里是这么想的:

  • 哎呀,我这儿忙着呢,你看看,你拿着我的手机坏我多大的事儿?
  • 你怎么出门不拿着手机呢?害得我还得把我的手机给你用,得,出事儿了吧?
  • 你要我手机干嘛呢,取一个咖啡而已,记住取餐号不得了?
  • 赶紧回来呀,干嘛去了呀,哎,快点啊。

(看!我就是这样“监控”我的大脑活动的。)

不是我的错

当然,这些话,我是烂在了肚子里的,因为我识别出了「我在埋怨」,也是在「抱怨」。我暂时还搞不清楚「埋怨」和「抱怨」有什么区别,但是我确定的知道,「埋怨」和「抱怨」都是人性里的 bug。人就是这样,不管发生什么事儿,人性告诉我们:锅,永远是别人的。

如果明明是我们自己的决策出了问题,人性告诉我们,其实也不是我们的问题,是ABC等间接原因误导了我们。

如果间接原因也指向了自己,那人性告诉我们,这也许就是命,逃不掉的,是天注定的事,只能认。认的是什么?认的不是错,而是“上天注定”这件事。嗯,即便是错,也是上天抛给我们的错。错?sorry,永远不在自己。

内心独白别当真

我经常提醒、警戒自己,要提防「埋怨逻辑」。遇到事儿,人性总是会自动开启“埋怨逻辑”,一旦有了埋怨的迹象,你必须通过理性把“怨这个怨那个”的这滩水搅浑。

为什么是搅浑而不是制止呢?因为我们是人,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做到不埋怨。我们允许埋怨,但一定要对埋怨采取嬉皮笑脸的策略,别当真。

我们可以怨这个怨那个,但那都是玩笑话。我们必须知道,纵使你有一万个理由,也无法改变“事儿办砸了”这个结果。用结果导向来看,理由重要吗?借口重要吗?事儿办砸了,什么理由都不重要,因为已经办砸了。

宏观是必须接受的

问题是下次我们怎么办。而下次你仍然无法改变周遭的环境,仍然有各种可能的间接理由干扰你,而你要做的,是在下次被无数间接理由干扰的情况下,能把事儿干好。

干扰,就好比噪音。你需要明确,噪音,其实无处不在。你不能说你读不进去书是因为风扇一直在旁边嗡嗡作响,这不是理由,因为嗡嗡作响是客观条件。在客观条件如此的前提下,问题是:你要不要读书?

  • 如果你要读书,那么你必须得克服客观条件,不能埋怨半分;
  • 如果你不要读,那么就放下书本去玩好了;

你不能既要又要还要,既要读书,又要绝对安静,对不起,不可以的,你必须尊重客观条件,你必须接受现状,必须在宏观条件如此的前提下,在微观上去有所作为。

如果我们要读书,假设就真的身处于闹市,我们也得做到静心阅读,如果你做不到,你想象有一袋子钞票让你来数,数对就全归你,数不对就原路返回。我坚信你一定能在闹市里做到旁若无人。

我们必须学会与干扰共存,学会与「客观理由」「间接借口」共存。

任何事儿,没有做好,你都能找到一万个借口来说明不是你的责任;任何事,做好了,你都能找到很多理由证明没你不行。

可是,这些“理由”有什么用呢?能改变当下一分一毫吗?

从冯唐的成事儿逻辑来讲,借口无用,只有从事件中学到东西,能够成为未来的借鉴,这件“瞎包事儿”才有点儿用。

「学」什么呢?

把那些干扰你的借口一一枚举,一点用都没有,你只能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批自己,改自己,等到下次再身处“闹市”的时候,能够气定神闲。

外界是你无法控制的,你只能去抓自己所能改变的。提升自己的决策水平,反思自己的问题,是保持先进的绝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