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文学满分哲学不及格
Contents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云: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句话是从渤海小吏发布的一个长视频《“成事"的总纲是什么?为什么大多数人"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最终半途而废?》中听说的。
我前天就看了这段视频,初看振聋发聩,再看不明所以,几经思考了二三十个小时后,今天,我觉得我能拿出点儿自己的观点来了。
批评一:不要为了语言的艺术美感而丧失准确性
老子的这段话,颇有点对称的艺术美感,但是我认为,在剖析真相的过程中,绝对不能为了追求艺术性而失真。
坊间说希特勒要求底下的将军打仗要打出艺术美感,那么底下的将军为了迎合首脑的艺术追求,无谓的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物资,也错失了一些战争良机。
毫无疑问,老子的语言富于美感,但是,如果以他的言论作为哲学指导,就容易走错路。难怪当年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不敢任用同样以文辞优美著称的苏轼为相。语言的美感,靠的是模糊了真相、朦胧了本来面目、雾里看花来实现的,是失真的,是创作者艺术加工后的产品,甚至不可避免为了所谓的“美”而「变之异之」,就像陈晓卿拍过的那个“组庵豆腐”一样。
我无法欣赏这种变异后的美,为了美而美,刻意的美,为了迎合艺术需要拼命往那边靠,你不妨说那也是艺术,但我个人认为,是要分情况的:
- 从人类美学视角来看,你说美,我认同。
- 但从教化民众视角来看,从求真务实来看,那就不行了,是做作,甚至是蒙骗和虚伪。
由此可得,从人类美学视角来看,老子与苏轼打平,苏轼与李太白打平,李太白与荷马打平,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打平;从教化民众视角来看,老子不及孔子,孔子不及富兰克林以及费曼等若干后人。
批评二:老子错漏之处一二三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渤海小吏用现代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来解释,似乎有些道理,但是这种解释在我看来却是牵强的。
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渤海小吏用李嘉图定律来解释,似乎也有些道理,但是这解释在我看来又是生拉硬拽的。
老子的话到底啥意思?他到底怎么想的?如果回到老子的时代,天地静美,人间则是弱肉强食,这是老子看到的世界,这也是老子总结的世界规律、人间规律。
老子错漏之处一,在于他所认为的「天道」受限于他对宇宙规律运行真相的理解,有局限性。
老子错漏之处二,在于他所认为的「人道」也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人均产值、创收能力,导致他认为人类世世代代只能基于当前土地的总产值干“窝里斗”的事,而无法预见未来的工业革命、电力革命会大大解放人类的双手,会把人类的蛋糕做到无穷大。人类除了“窝里斗”,竟然还可以去开拓创新,去发现新大陆,去创造增量。不止老子没有想到,基督世界的马太福音也没有想到。
老子的错漏三,是他依据他的定理一和二,生发出来的种种思想和做法。如果一个人的“因为“错了,那么他的“所以”,也就大概错了。
我的见解
天之道,在于各物种的博弈平衡状态。什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狗屁不通。天地仁,天地多仁,天地不在乎是恐龙称霸还是谁谁谁称霸,不在乎谁得手谁失手,天地要的是均衡,无论谁强谁弱,都会缔造均衡之态势。
人类之道,在于理性。人类个头不大,要想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靠蛮力是不行的,人类选择的是靠智力。人类靠智力给自己营造了一层又一层的“护城河”,从用部落、组织,到用武器,到用火,用小麦,用机械力量,用自然力量(自然理论、科学原理),人类得以繁茂、昌盛的发展。人类有今天,完全可以说靠的就是肩膀上扛的那个脑袋瓜儿,灵活、变通、思考、智慧。
个人之道,在于善用理性。人类致胜的秘诀在于理性,人类用时间筛选出理性的仁人志士,理性的仁人志士带领着人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那么个人的成功之道,就是把人类的理性发挥到极致,发挥到极致的理性会大大增加个体成功的概率,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如何斗转如何星移,无论人间如何横征如何暴敛,只要理性在,只要把你自己的脑袋瓜用到极致,看透那些重要的事物一分,赢的概率就增加一分。
唉,沈一石不该死啊,如果沈果真看透了明代嘉靖年间的官场风云,他就不应该散尽家财,而应该买通到马来西亚的平安,尽早跑路。舍生取义,是书生想要名垂青史的妄念(当然,按照电视剧中的说法,最后沈一石并不是什么舍生取义,而是没办法了,横竖都是死了,那还不如把钱分给黎民百姓)。我觉得人最重要的是活,是活下去,横竖都要活下去的愿望,只有活下去,才能做出对社会真正有价值的改变的可能,要没皮没脸的活下去,在尚有一线生机的时候。
Author Linsto Hu
LastMod 202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