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太清楚了,我个人的高考英语成绩是 136 分或者 140 分。嗯,我至今仍然记着那种对答案时候的感觉,就是…几乎全对,只有作文或者一点点粗心大意扣了些分数。

被阉割的英语考核体系

不是我多牛逼,而是…说实话…是英语这门学科的绩效考核方式特别的…有趣,你不需要多么的懂英语,而只是需要懂其中的若干考点,再反复去练,最后到了考试的时候,用手指着一行行的念过去,一字一句的抠其中的字眼,便大概就能获得不错的成绩回报。

这个方法之所以笨且有效,是因为本来「听说读写」四门功课被阉割成了「听读写」三门功课,其中因为「说」的客观评价体系难以建立,所以被剔除,而其实这是最难且最有用的一门。在三门功课的考试模式下,就相当于走正门楼子要经过一层一层的官兵检查,而旁边有个狗洞竟然免检,你说,学校、考生组成的利益联合体会选择哪条路?

我们在中华大地上看到了清一色的哑巴英语的现象,是中国人不行吗?当然不是,是制度在“鼓励”大家成为哑巴英语。

英语考分有捷径

我们来看一下制度是如何鼓励大家成为哑巴英语的吧。

完形填空考的是语法,阅读理解考的是词汇量,作文则考的是语法和词汇的综合,至于说听力,我觉得考察的是反应速度,你要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一句话从英文到中文的转换,如果你反应跟不上,一个最笨的方法就是把听力材料速写出来,这样就有了放慢作答的空间。

这样的考核模式下,学校应该怎么「教」呢?

答案是:背语法,记词汇,搞作文模板。

这就像是拆钟表一样,你考什么,我就沿着你考核的方向机械的拆下去,最终总能落到若干个死的知识点上。由此,我便能安排课程将死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再安排多个题目反复测验,我就能保证我的学生都能拿到不错的成绩。

这是一种析构法,是理科式的解决问题的模式。就像研究这个世界,看到什么我们就创建一个领域切片研究下去。由此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一层层的挖下去,一层层的解析、解构下去,我们遂构建了一个如今的知识大厦。

应付得了考试不等于应付得了现实

可是,以我为例子,我能应付得了英语考试,我能拿很好的英语考试成绩,而扪心自问,我其实根本不懂英语。我的那种学习方法,根本不是面向英语的,而是面向英语考分的。两者带来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在英语面前,我不是一个合格的使用者,而仅仅是一个能忽悠分数的考生。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一下「语言该怎样的为我们所用」:

  • 是继续这般的用分数的呈现来为我们所用
  • 还是说确实应该变一变了,每一个为语言学习花费巨量精力的考生,都应该有能力跨越语言的障碍,努力实现自由的交流,让语言本身为我们所用

如果我们的梦想是让语言辅助我们自由交流,那么「析构法」则是完全不可行的,因为语言这个东西根本没那么严谨,在字与字、词与词的间隙中本来就充斥着旷量,如果无视语言中的旷量,非要拿着语法填空的显微镜去搞什么严丝合缝,把自己搞成一个老学究,整天的掉书袋,实在是南辕北辙啊。

语言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没有一以贯之的标准答案,你是可以就着一个坑研究一辈子的。比如你在语法处一猛子扎进去,研究三五十年也不代表你能穷尽语法规则了。

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理科式的、字斟句酌的研究方法,我用小学、初中、高中一共十年的英语学习经历给大家保证无效!

英语的学习,应该回归到务实中去,应该都向义乌商贸城的叔叔大爷、阿姨大妈们学习,根本没法儿搞什么形式主义和花架子,就俩字:说话。

学习第二外语,如果不以正常说话为靶心,那不是郑爽碰上了吴亦凡,玩弄感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