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舍,天下至难

下联:人,皆有局限

横批:来之不易

刚刚得知阿里巴巴的股票最近蹭蹭的涨,我一看,嚯,最近一个月,涨了50%。

反观自己,最近一个月也是忙得很,可是在忙什么?忙工作,忙着让领导满意,纯瞎忙。对资本界发生的这些事,一无所知。

人,皆有局限。

我承认这种局限,我也为这局限欣然买单,我不为「那些跟我没关系的钱」「自己有可能挣到却实际上没挣到的钱」而气馁,我担心的是自己的未来:

  • 人人都会有一份工作,并且大概率会将自己一天中醒着的时间(15个钟头)里的 70% 消费到为别人工作中去,以获取相应的薪水待遇。
  • 但这有个悖论,你要努力工作,你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泡在真正对自己有价值、有意义的行业、领域。
  • 如果你不能泡在那些未来最具增长的领域,你就无法获得那个行业、领域的准入门票,进而,你也就只能眼巴巴看着某某行业飞速增长,而与自己毫不相干。

这个过程大概解释了:为什么某个新兴行业往往塑造全新的一波权贵,old money 与 new money 会有重合,但重合区间不会太大。

举个简单的例子:2010 年,A 与 B 都是联想公司的普通职员,结果 A 因为 KPI 问题被裁了,B 的 KPI 良好,暂时安全。这件事,是 A 的大幸还是 B 的大幸呢?

  • 从 2010 年那一刻的视角看,A 简直惨死了,而 B 你看多牛,在裁员风波中竟然没有伤及自己。
  • 可是从未来的视角看,正因为这次裁员,让 A 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从那天开始,他没别的顾虑了,联想爸爸不要“我”了,没有舒服日子可以惦记了,怎么办啊?当前哪个行业在风口浪尖?哪个公司还在拼命招人?“我”要报名。A 就是在这样的机缘下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无论是普通职员还是大公司,皆存在这种惯性:如果没有外部力量一脚把自己从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里踹出去,如果自己不是赤身裸体的面对市场的波诡云谲,自己是不会发奋图强的。

转型难吗?难啊。

难在哪里?难在舍得。

舍与得,谁都会说,可是真的把自己置身于利益取舍的漩涡,当真的面对“向左维持现状,向右有可能归零、有可能翻十倍”这个问题,当面对未来,只得做孤零零的揣测的时候,大都是喟然长叹:算了。

没有几个人真的能有胆识做「舍」的,即便许多人有「赌」性,可是那些人啊,只能做些「瞎赌」的事情,一到正事儿上,基本上全歇菜。

「舍得」的问题是天下至难的问题。

如果「舍」了,90% 能够「得」,这个问题太简单,傻子都会选。

难的是,如果「舍」了,有可能不仅啥都得不到,还会被反咬一口,你还选吗?

这也是一个「不破不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