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知未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儿,但,困难,不见得就做不到,你需要耗费极大的心力去思考人世间事物发展的规律。只要你能通晓事物发展的规律,那么,你知道吗,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儿,再遇到事儿,你就能分门别类的把事儿归类,你一定能在历史中找到相同的身影,那么,你自然就好似有了某种「世事洞明」的本领,你就具备了曾国藩的那种「一眼千年」的本事。

只不过,大多数人想要通晓的那个所谓的“未来”,往往是明天的彩票一等奖的号码,或者明天股票涨停的代码,这种事情:

  1. 首先,没有任何有效手段来预知随机性事件;
  2. 其次,因为 1,作为一个明白人,不应该把时间、精力消费在随机性很强的事情上,因为不具备复用价值,不具备复利效应。时间不可逆,花可就真的一去不复返了,要尽量让你的时间具备累积的价值。
  3. 最后,资源、光荣、荣耀、鲜花、掌声这些东西,是非常珍贵、顶级奢侈的,不要在这些事情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些东西必须得通过苦和累自己挣来,只能作为努力的奖励,绝不能白吃白拿。把这些珍贵的东西无缘无故地给一个人,既是对资源的浪费,也是对这个人的毁灭。它会让这个人沉迷于低级的“直给”里无法自拔,会让一个人陷入一种幻觉,一种天下我有的幻觉,一种何不食肉糜的幻觉,一种自以为是的幻觉,一种自己稍微动一动就觉得自己已经超过了90%的人的努力和功力的幻觉,觉得自己可行可行了的幻觉。

少年成名不是什么好事儿,资源世袭不是什么好事儿,太有天赋不是什么好事儿,太漂亮不是什么好事儿,突然赚到一大笔钱不是什么好事儿,名不副实不是什么好事儿。好东西,不能“直给”;“直给”的好东西,除了阳光和氧气那些每个人都给到了的东西,其他的一概不能要。要了,准没好事儿。

“直给”的心理人人都有,只不过普通人会任由这种心思发酵。本质上,“直给”的心理,就是好吃懒做和好逸恶劳,希望不费吹灰之力的把别人碾压在脚底下,类似于今天刚上手学习乒乓球,就幻想有朝一日登上奥运会的领奖台上领奖的心理自嗨的状态,是一种幻觉。

这种类似自嗨性质的幻觉,非常容易沉迷。而这种自嗨式的幻觉,广泛存在于各类电视剧、爽文等故事型作品中。它们的本质,就是要抓住观众的心理,沿着一条故事线,慢慢的馋观众,再慢慢的投喂观众。当故事达到高潮,读者、观众的爽点也必须达到极致。怎么达到极致呢?那自然要迎合读者、迎合观众的心思,同时又要出乎读者、观众的意料,两者相应成衬,会比较容易达到这样的效果,少一个都不行:

  1. 不迎合读者、观众,太超前,或者太落后,就不对大家的胃口,不会有人看的。
  2. 不出乎读者、观众的意料,就意味着故事情节老套,让人看起来没劲。

故事型作品的核心在于「新瓶装旧酒」。

流行的、时尚的、畅销的作品,“瓶儿”可以很新,可以压着时代写,可以写时人时事儿,可以把过去几年发生的各种新闻、事件攒成一排一排的人间琐事故事扣,扣严实就行。

而千年的经典文学作品,“瓶儿”的新旧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酒”,要够厚又够旧,要直指人心、人性,只能压着人性去写,而事儿,只不过是人性的表演舞台,要深刻,要超越时代,要碰撞读者,又不失荡气回肠。这类东西,才可以历经岁月的洗礼,才能穿越时间,成为人类厚重的、璀璨的文明的一部分。这种作品,就厉害了,写起来难度也更大。

抓住尾巴骨,通晓天下事。“尾巴骨”自然只是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准确来说至少得是个「原理」类似的这种词汇。看,一准确,就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