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几种不太好的气味儿。几种?两种、五种还是八种,我说不清楚。我能确定的有两个,一是无力感,二是埋怨、指责。

从 2018 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入高潮,后面情况急转直下,没那么多人热衷创业了,进大厂成为新的风向标,或者就报考研究生以期能延迟就业,再有勇猛者就去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游戏,竞争指数是 77:1,相当于一个班级只有一个人“鲤鱼跃龙门”,再再后来,“跃”都不想“跃”了,就兴起了“35岁危机说”、“躺平说”。

现阶段,我们的社会里弥漫着无力感的情绪,尤其是年轻人。《圆桌派》这档节目里对此做过好多集探讨。

与无力感一体两面的就是埋怨和指责,埋怨家庭,埋怨这,埋怨那,指责企业家,指责这,指责那。

你可能会想我下面的行文一定是沿着批判这种现象的路线走,不,不不不,我就是年轻人,我理解我们的想法,我尊重年轻人,我尊重我们。

这种现象的背后就是「难」。人生在世,谁还不遇到点难事呢?当这种「难」普遍化以后,就从个体难,变成了大家难,大家都难以后,就会衍生出集体情绪,遂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 21 世纪的前二十年,我们的脑袋里面是有一个句式的:只要 xxxx,就能赚钱。

当暗流涌动上升为波涛汹涌,当浪潮褪去,当风口消失,我们突然发现那个「只要…就…」的句式失灵了。而我们太信仰这个句式了,以至于很难在脑子里把这个句式真正剔除,这个句式甚至成为了一种条件反射,导致我们根本无法立即适应「只要…就…」失灵的现状。因此即便撞了南墙,大多数人都回不了头。

说白了就是:你到底想让我怎么样?

说白了就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办了。

无力感、指责、抱怨的背后,是迷茫。迷茫的背后,是应变的能力高低。应变能力高低的背后,是「如何分析一个模糊问题、又是如何一步步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

没有人会享受自己手足无措的窘态,但是,如果没有充分的预案,没有解决疑难杂症问题的本领,生活,一定会在积蓄力量多年后,让你尝一尝手足无措的滋味。

这个世界有多少企业家?又有多少能稳定盈利的企业家?我认为是极少数,因此,大多数人都注定是工薪阶层,逃不掉的。

「如果我注定是工薪阶层」,这道题该怎么求解?把这道题解构,我们得到以下的场景:

  1. 我注定是工薪阶层,我干得好:干得再好未来也有可能被鸟尽弓藏
  2. 我注定是工薪阶层,我干得不好:那么鸟未尽,干得不好弓就得藏

那么我得到一个初步的结论:如果我注定是工薪阶层,我就注定不会在当前的这个岗位上待一生,逃不掉的。

从当下来看,公司重用我或者开除我,看似是公司具有主动权,对吗?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视角,换个 view,你会看到我们这一生,就是在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岗位上蹦蹦跳跳。工薪阶层的本质,就是有人看中了我们的时间、看中了我们的技能,买了我们的时间、买了我们的技能,当他们不再稀罕我们的时间、我们的技能,我们本就应该去寻找更合适的买家。

当我们不再聚焦于「公司重用」「公司开除」这些表面上具有某种事关荣誉属性的评价的时候,但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公司重用」「公司开除」背后的原因,进而聚焦在自己所能提供的独一无二的价值,主动权便瞬间反转:

  1. 我是工薪阶层,我有价值,你继续雇佣我吗?
    • 答:不。那就再见,我在这里多待就是浪费生命。
    • 答:是的。那就合作愉快。
  2. 我是工薪阶层,我没有价值,你继续雇佣我吗?
    • 答:不。那确实是我的问题,我不行,我活该,我下一把努力。
    • 答:是的。那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白吃白拿,我感恩。

工薪阶层的主动权在哪里?你看向哪里,主动权就在哪里。你看向沟渠,主动权就在沟渠里,你看向明月,主动权就在那轮皎洁的明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