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曾经发誓将来有了小孩一定会言必出行必果,还曾埋怨过父母太无趣了,整天就知道挣钱挣钱挣钱。

诸如此类的想法还有很多,总之就是觉得大人们太笨太懒,日常一些细节之处照顾不到,自己将来肯定比他们表现得要好。

等到自己越长越大,终于渐渐能彻底释怀当年父母的无趣。也直到那一刻,就好像顺利完成了火炬交接一样,自己慢慢活成儿时的自己不会喜欢的模样:整天就忙,在外高谈阔论,到家就没话说。

小孩儿没烦恼,小孩儿也不会甩锅,小孩儿敢爱敢恨,小孩儿不记仇,哭哭笑笑一会儿就好。

这是一个人初始的性情,等到接触的人越来越多,经历的事越来越复杂,99% 的人会活到初始性情的对立面去:学会找借口,学会心事重重,学会苛求,学会了报仇。

名利无罪,名利害人。

性情的背后是无私,斤斤计较的背后是自私。

越计较越忙,越忙越没结构,没结构就拎不清,就剪不断理还乱,最后总有一个“我也很忙”的借口给自己盖一个「无能无罪」的戳。

前天晚上,我跟 Lina 听音乐到很晚,突然有一刻,用范仲淹讲的“心旷神怡、波澜不惊、宠辱偕忘”再合适不过,而下一刻我旋即意识到,我的生活里已经好久没有出现过「美好」了。

如果跟我近距离接触,我相信 10 个人里会有 9.9 个人认定我是一个无聊透顶的人。衣食住行我皆不爱,房子车子票子我也不太记挂,不喜欢彩票(因为概率低)和祷告(因为我是无神论者),不喜欢显摆或炫耀,不喜欢废话连篇和虚头巴脑。我就喜欢走神,喜欢真理,喜欢上善若水。我自恋般的认为自己是个精神相对富饶的人,多姿多彩,充满遐想、迷思以及哲学的幻彩。

直到那天晚上,我才意识到自己在现实生活里的表现有多么的糟糕,我们家里现在需要热闹,甚至胡闹,我们需要欣喜若狂,需要拼命热爱生活的那股子劲儿。

曾根据李小龙文稿整理出的一本书,名字叫《生活的艺术家》,这本书跟了我十几年了,从未读明白,但也不曾丢弃,今天我再次打开这本书,豁然开朗:

李小龙所说的“生活的艺术家”,是指一个个体的成长过程,即一个人通过运用自己的独立判断,成为一个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精神上完整的人。—— 摘自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前言

让我来试着用啰嗦的话平铺直叙讲一讲什么是「生活的艺术家」吧。

  1. 哪有什么 work-life-balance,work 和 life 本身就不构成两个互斥的概念,因此,强调“工作生活平衡”的论调是荒谬的。生活指的是“生命在活着”,因此,活着的每一天、每一刻、每一秒,都可以称之为「生活」,所以,life 包含 work。
  2. 生活的艺术家,即是让活着的每一天、每一刻、每一秒都遍地阳光、充满希望;即是该睡觉则好好睡觉,等睁开眼了,则好好睁眼。
  3. 如何好好睁眼?即是认认真真的面对,扎扎实实的解决。

成家之后,深知自己之外还有要紧的爱人,我们要携手度过往后一生。因此,我的生活,理应分配给她一些精力,既是责任也是义务,要做,那就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好好做。精神与物质,抽象与现实,本就是相得益彰,没理由厚此薄彼。

生活里不应该缺少颜色。该挣钱则好好挣钱,高效的挣钱;该家长里短则好好家长里短,无所谓时间性价比;该玩儿就好好玩儿,玩儿痛快;该争就好好争,争他个逢敌亮剑、头破血流;该哲学则哲学,该抽象则抽象,该长考则长考,该九霄云外的则九霄云外。

这些,本就不冲突,若非要为做不到而找借口,也是一件极轻而易举的事,可以借故说没时间,或者我清高、我不会、不喜欢,可实际上,是自己成色不行、段位没到。处理简单事尚可,遇到琐碎的、复杂的,便没耐心的、大脑宕机的,这赖不得别人,个人水平问题是板上钉钉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