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间的两种方式
人的核心区别在于头脑,头脑区别的产生,在于有没有多动、多用、多批、多改。
人的核心区别在于头脑,头脑区别的产生,在于有没有多动、多用、多批、多改。
预知未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儿,但,困难,不见得就做不到,你需要耗费极大的心力去思考人世间事物发展的规律。只要你能通晓事物发展的规律,那么,你知道吗,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儿,再遇到事儿,你就能分门别类的把事儿归类,你一定能在历史中找到相同的身影,那么,你自然就好似有了某种「世事洞明」的本领,你就具备了曾国藩的那种「一眼千年」的本事。
有些事儿,挺容易的,挺容易就“上钩”。而相比起来,不“上钩”,却非常不容易,非常非常难,甚至难于上青天。
马克思说: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
以前我可瞧不起马克思说的这句话了,认为马先生说了一句正确的废话。不过当我仔细思索“个体成长”这个话题后,才逐渐意识到这句话背后深刻的洞察,马先生,不得了啊。
一切概念,一切实体,皆为工具。斧头、菜刀是工具,中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是工具,数学、物理等等学科是工具,一切皆为工具。工具,智慧下的硕果,由人类发明,由人类运用,由人类享有,一切解释权归人类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中间,应该不会有人不想成才吧?应该不会有人不想发财吧?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个体如何获取世俗的成功这个问题,接着,问题就演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再研究下去,我逐渐发现,“人与人的区别” == “脑子与脑子的区别”。
我发现,人啊,就是一种遇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物。
我们怎么看历史?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历史中的人和事儿?其中既包括好人好事儿,也包括大奸大恶之人、大奸大恶之事儿,我们到底怎么看它们?
首都图书馆,随机翻到一本《古文观止》。看了看序,觉得有趣。看下去,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代有一代的绝活儿,挺漂亮。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云: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沈从文在《边城》中这样写道: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这个世界存在着几大谎言,我最痛恨之一是“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最近我新发现了一个:知识就是力量。
古往今来,无数圣贤说过无数的话,有的被口口相传下来,有的被镌刻在石头上、古籍中,被铭记、被赞扬、被歌颂,这本无可厚非,但事实上,绝大的用处是被后人拿来装腔作势。
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说实话,他们不真正自信,在他们蹩脚的能力、见识的底座上,只能依靠拙劣的演技吹嘘出来一些真真假假,急了,甚至连自己都骗。